在历史的长河中,唐宋时期的闽地移民不仅是一次地理的迁徙,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见证。这一时期的移民潮,见证了地缘、血缘、神缘交错的在地意识,也塑造了地域社会独特的信仰形态和文化品格。
一、唐宋转折时期的移民潮
唐宋转折时期,伴随着南下移民的拓殖进程,闽人聚族而居,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孕育着地缘、血缘、神缘交错的在地意识。这一时期,闽中尚属蛮荒之地,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和闽地文教的兴起,在地者的文化扎根意识也在孕育和觉醒。
二、乡土观念的发酵:空间选择与聚族传家
在唐代士大夫的诗歌、传记及后世的地方史志的总体叙事中,我们可以管窥蠡测到,伴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和闽地文教的兴起,在地者的文化扎根意识也在孕育和觉醒。初唐时期,闽中尚属蛮荒之地,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至大历、建中年间,李椅和常兖兴学,由是海滨之人,以不学为耻。唐贞元十二年(796年),敕建泉州,标志着闽地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
三、风水观念与乡族意识的交织
宋代以来,伴随着聚居形态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加剧,乡族意识或者说乡族主义得以持续地滋生与勃兴。风水观念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剧了有限的风水象征资本的争夺,塑造了地域社会之独特的信仰形态和文化品格。我们从历时态的风水文献(谶谣、故事)及共时态的风水实践(祖墓祭祀)中,往往能聆听到乡土意识的苏醒和申说,其逐渐形成各类内生性的社会团体(家族、宗族、乡族组织)。
四、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文化是唐宋时期闽地移民的重要文化载体。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当时发生了历史上的八王之乱,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向南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五、结语
唐宋时期闽地移民不仅是一次地理的迁徙,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见证。这一时期的移民潮,见证了地缘、血缘、神缘交错的在地意识,也塑造了地域社会独特的信仰形态和文化品格。客家文化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与发展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