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推进,生态移民成为了贫困山区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走向新生活的重要途径。罗甸县作为贵州省的一个山区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生态移民和产业扶贫双管齐下,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山区扶贫的新路子。本文将深入解读罗甸县生态移民政策,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罗甸县生态移民政策的背景

罗甸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腹区,境内山高谷深,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由于长期过度耕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活困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罗甸县政府决定实施生态移民政策,将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环境中的群众搬迁至条件较好的地区,并通过产业扶持帮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

二、罗甸县生态移民政策的主要措施

1. 科学规划,合理选址

罗甸县政府在生态移民过程中,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选址。县政府邀请专家对全县生态环境进行评估,确定了生态移民的范围和规模。同时,充分考虑移民安置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确保移民能够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2. 产业扶持,确保就业

为了让移民搬迁后能够稳定脱贫,罗甸县政府注重产业扶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在低海拔、气温湿度高的红水河南部地区,投入扶贫资金发展火龙果种植,给13000户带来户均1.2万元的收入;在红水河畔发展艾纳香中药材产业链,核桃产业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对于气候偏冷不适宜农业种植的乡镇,重点发展工业产业园,以弥补短板。

3. 突出政策解释,化解移民信访问题

罗甸县生态移民局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着力化解移民信访遗留问题。通过干部职工会、干部上讲台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移民政策知识,依法依规推动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化解。同时,加强走访遍访,深入实地调查,找准信访人真实诉求和思想动向,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4. 抓实就业动态监测帮扶

罗甸县生态移民局持续深化“12345”后续扶持经验模式,强化搬迁群众就业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力度。重点关注未就业劳动力、灵活就业和低收入家庭群体,加强相关数据分析,强化监测预警和精准施策。将搬迁劳动力纳入动态监测管理,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更新,适时摸清搬迁劳动力就业意向、开展就业引导、岗位推荐、失业调查、组织就业等工作,动态清零,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三、罗甸县生态移民政策取得的成效

1. 群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生态移民和产业扶持,罗甸县贫困山区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罗甸县近7.7万贫困人口通过生态移民和产业扶持,摘去了贫困帽。移民群众在新的安置点享受到了更好的住房条件、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2.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随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罗甸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过度耕种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得到了遏制,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得到了缓解。同时,县政府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

3.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罗甸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工业产业园,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红水河畔的火龙果种植、艾纳香中药材产业链和核桃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位于最北面的边阳镇工业园区已定位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打造小微企业孵化产业园,以带动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如今,该镇工业园区一期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里已入住企业18家,酒店、餐馆等服务业近60家,新增就业2265人。

四、罗甸县生态移民政策的未来展望

1. 持续推进产业扶贫

罗甸县将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时,加强对现有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改善移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罗甸县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移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

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罗甸县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同时,加强对移民群众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4.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罗甸县将继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移民与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