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水库移民政策是我国在水电站、水库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绍兴县历史上的四次水库移民安置,不仅反映了我国水库移民政策的演变,也揭示了政策背后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本文将深入剖析绍兴县水库移民政策,为您揭开文件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柯桥区历史上的四次水库移民安置

第一次:平水江水库移民安置

1958年,绍兴动建平水江水库和电站,淹没凤里、稽江、横溪3乡10个农业社18个自然村,涉及897户3859人。当时,县级建立平水江水库移民领导小组,乡成立移民安置委员会,拨出移民经费55.48万元,占当时水库工程总投资的10%左右。建造新房1002间,安置移民。

第二次:汤浦水库移民安置

汤浦水库涉及绍兴县境内和上虞市合建,淹没涉及上虞市的汤浦镇和绍兴县的平水、王坛2个镇。绍兴县内涉及的淹没总面积13.64平方千米,淹没耕地9708.83亩,拆迁房屋104.23万平方米。

第三次:平水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移民安置

平水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库淹没区涉及平水、稽东等2个镇的17个行政村共25个自然村。县财政支付19.75万元用于移民补助。

第四次:滩坑水电站第二水平年移民安置

滩坑水电站第二水平年移民安置,涉及移民的具体情况尚不明确。

水库移民政策的演变

政策背景

我国水库移民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水库移民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开始重视水库移民工作,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库移民政策体系。

政策演变

  1. 初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政府主要关注水库建设,对移民安置工作关注不足。移民安置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移民自身努力。
  2. 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开始重视水库移民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移民补偿、安置、扶持等。
  3. 完善阶段(21世纪至今):政府不断完善水库移民政策,关注移民生活质量,推动移民可持续发展。

文件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1. 移民安置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由于补偿标准、安置方式等问题,常常引发矛盾和纠纷。
  2. 政府与移民之间的博弈:政府与移民之间的博弈,往往导致移民安置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3. 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导致移民利益受损。

总结

绍兴县历史上的四次水库移民安置,反映了我国水库移民政策的演变过程。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事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水库移民问题,推动水库移民政策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