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成为新时代的牧马人。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在广袤的草原上绘出了生产生活的新图景。本文将通过几个真实案例,揭秘牧马人移民的生活迁徙之路。

一、乌云达来:从农业大学到牧马人

乌云达来,30岁,2017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西乌珠穆沁旗,接过父亲手中的套马杆,成为一名牧马人。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家中的白马群已扩大到90多匹。

1.1 政府支持与产业融合发展

乌云达来表示,当地政府支持白马养殖、休闲马产业和马奶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打造特色产业。一匹白马驹能卖2000元到3000元,叠加政府补贴资金,白马养殖促进了增收致富,坚定了他养殖白马、做大马产业的信心。

1.2 产业升级与增收致富

乌云达来的成功案例,展现了牧马人移民在产业升级和增收致富方面的潜力。通过政府支持、产业融合,牧马人移民在新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敖木希勒:从留学归国到牧场精养

敖木希勒,31岁,2018年从俄罗斯留学归国。面对草场退化、牲畜品质低等问题,他积极响应当地号召,通过优化畜群结构、建立肉牛信息档案、应用肉牛冷配技术等举措,推动牧场实现精养。

2.1 精养模式与生态改善

敖木希勒表示,他家目前管理4000亩草场,有60多头基础母牛。牲畜数量变少,草场生态明显改善。精养模式提高了肉牛品质和出栏价格,养牛的收入较以前有明显增长。

2.2 科技助力与生态保护

敖木希勒的成功案例,展示了牧马人移民在科技助力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通过优化畜群结构、应用先进技术,牧马人移民在新时代为草原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

三、朝格巴达拉呼:从返乡创业到短视频销售

朝格巴达拉呼,37岁,大学本科毕业于呼伦贝尔学院。2020年,他返乡经营家庭牧场,现养殖50多头基础母牛、100多只羊和50多匹马。朝格巴达拉呼表示,受益于科技设备,养牛的劳动量下降而效率提高。

3.1 科技设备与效率提升

朝格巴达拉呼表示,除了放牧,他还会与妻子萨仁同嘎拍短视频、开直播,在线上销售奶食。科技设备的运用,提高了劳动效率,也为牧马人移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

3.2 创新思维与乡村振兴

朝格巴达拉呼的成功案例,反映了牧马人移民在创新思维和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探索。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牧马人移民在新时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新时代的牧马人移民,用智慧和勇气在草原上绘出了生产生活的新图景。他们通过政府支持、产业融合、科技助力等手段,实现了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和增收致富。这些真实案例,为我们揭示了牧马人移民的生活迁徙之路,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