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朝时期,为了巩固边疆、开发贵州,朝廷实施了一系列移民政策,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这场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不仅改变了贵州的山川面貌,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贵州的蛮荒状态
在明朝建立之前,贵州总体上还处于“蛮荒”状态,中央对贵州的控制也十分薄弱。从唐朝以来,贵州逐渐形成了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东宋氏、水西罗氏等土司,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然而,这些土司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贵州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二、调北征南:打破僵局
明朝建立后,贵州四大土司纷纷臣服于明朝,这为朱元璋派军征服云南提供了条件。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的30万大军从贵州和四川开进了云南,云南梁王势力很快被消灭。此后,朱元璋命令沐英及其子孙长期镇守云贵地区,形成了军事屯堡。
三、调北填南:移民实边
为了解决贵州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明朝推行了“移民实边”政策,鼓励人口稠密的江南、江西一带的人口迁徙到贵州,并给予土地,形成了民屯。
四、军屯:寓兵于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制定卫所制度,每卫军额五千六百人,士兵称军。卫所是一种组织严密、以军事功能为主,兼具生产、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的特殊社会组织。在贵州,卫所建立后,粮饷供应问题接踵而来。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朱元璋采取了以下对策:
- 各府、州、县及土官纳输;
- 戍兵屯田,就粮自赡;
- 实行开中,令盐商中纳。
首批军屯的卫所是普定、普安、乌撒等卫。在洪武年间,贵州都司所属各卫,共屯田九万余亩。军屯的官兵多为汉族移民,后来发展成乡镇的堡则成为汉族移民的居住点。
五、商屯:解决军粮困难
由于贵州卫军粮不敷官兵食用,明朝廷招募商人于本处纳米中盐以给军食,首先在贵州实行“开中”。以后,各卫所均按此法,以“开中”补给军粮,并通过商人运销两浙盐、两淮盐、川盐、滇盐,解决贵州缺粮、缺盐困难,商屯也因此而兴。
六、影响:贵州的改土归流
“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形成了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大加速了贵州的改土归流进程、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对贵州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明朝时期移民贵州的政策,是一场改变山川命运的政策大迁徙。这场迁徙不仅为贵州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还促进了贵州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为贵州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