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近年来,黔东南州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搬迁政策,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转变,为当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是黔东南州实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黔东南州计划搬迁188万人,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深山、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的目标是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即让搬迁群众从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区搬迁到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的安置点,并在新环境中实现就业、就学、就医等基本需求。

二、搬迁模式与安置点建设

黔东南州在搬迁模式上,采取了“一户一策、分类施策”的方式,根据搬迁户的实际情况制定搬迁计划。在安置点建设上,重点考虑了以下因素:

  1. 交通便利性:确保安置点周边交通便利,方便群众出行。
  2. 基础设施完善:包括供水、供电、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
  3. 公共服务健全: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4. 生态环境良好: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作为安置点,确保搬迁户的生活质量。

目前,黔东南州已建成多个大型移民安置小区,如凯里市上马石移民安置小区,共安置搬迁群众2138户9007人。

三、就业与创业扶持

黔东南州通过以下措施,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和创业:

  1. 扶贫车间建设:在安置点内建设扶贫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就业。
  2. 技能培训:针对搬迁群众的技能水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 创业支持:为有创业意愿的搬迁群众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

例如,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村民杨美在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后在家门口开了一个服装厂,生产校服、球服、少数民族服饰,解决50多人就业。

四、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黔东南州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 教育保障: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解决教育问题。
  2. 医疗保障: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保障搬迁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3. 社会保障:为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

目前,黔东南州已建成56个社区移民服务中心,为移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

五、总结

黔东南州在移民搬迁政策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创新搬迁模式,实现了搬迁群众的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未来,黔东南州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搬迁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