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我国石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与环江县政府紧密合作,通过科技帮扶,探索出一系列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和发展的模式,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绿色家园的梦想。本文将详细介绍环江生态移民的最新进展,揭秘这一绿色家园梦想的实现过程。

生态移民背景

石漠化问题

河池市与贵州交界处的环江县,九分石头一分地,是当地生动的写照。石漠化严重,导致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生态移民政策

为解决石漠化问题,环江县启动了生态移民政策。该政策旨在将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生态脆弱、就地扶贫难度大的贫困群众搬迁进城居住,通过组织参与企业培训,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生态移民进展

易地搬迁扶贫

中国科学院在环江县城北3公里处、以土山为主的肯福屯开展易地搬迁扶贫试验示范。通过易地搬迁扶贫模式的实施,肯福移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

生态效益提升

迁出地植被覆盖率达到90%,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1%,水土流失减少54%,水分利用率提高36%—45%。这些数据表明,生态移民政策不仅提高了示范区农民的经济效益,还使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提升。

产业帮扶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扶贫办、乡村振兴局以及环江县委、县政府等合作,建立了环江喀斯特生态移民示范区,并创建了“科研单位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企业化科技帮扶创新机制。通过培育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畜禽养殖等产业,帮助当地群众增收。

智能体模型应用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广西生态移民区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积极辅助。通过收集研究区农户家庭生计、土地利用及自然地理环境数据,构建了生态移民区土地利用动态模拟模型并实现应用。

绿色家园梦想照进现实

长效合作新机制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环江县政府共建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并签署了合作协议。该合作旨在将喀斯特站建设纳入自治县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日程,为科学研究及示范建设提供支持。

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新模式

通过植被破坏、基岩裸露、石漠化严重等问题,中国科学院探索出一系列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和发展的模式,让喀斯特地区也能披绿生金。

总结

环江生态移民的最新进展表明,通过科技帮扶和生态移民政策,环江县的绿色家园梦想正在逐步照进现实。这一成功案例为我国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