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贵州,这片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土地,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著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贵州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也深刻影响了贵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贵州历史上的移民势力,揭秘谁才是真正的“移动力”之王。
调北征南与贵州的改土归流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沐英、蓝玉等率领三十万大军征战南征云南的蒙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残余势力。1384年,云南已经平定,傅友德、蓝玉奉诏班师回朝,而沐英则继续镇守云贵。此后,明朝又陆续派遣军队进入云贵地区,形成了军事屯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调北征南”。
“调北征南”对贵州的影响深远。在明朝建立之前,贵州总体上还处于“蛮荒”状态,中央对贵州的控制也十分薄弱。从唐朝以来,贵州逐渐形成了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东宋氏、水西罗氏四大土司和黔南的“八番”等蛮夷区。然而,贵州大部分地区是人烟稀少,经济落后。通过“调北征南”,明朝政府废除了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贵州的控制,为贵州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调北填南与移民政策
在“调北征南”之后,明朝又推行了“就宽乡”的移民政策,鼓励人口稠密的江南、江西一带的人口迁徙到贵州,并给予土地,形成了民屯。这件事情被称为“调北填南”。
“调北填南”形成了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加速了贵州的改土归流进程、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势力逐渐形成,成为推动贵州发展的关键力量。
穿青人与移民势力
在明初由内地迁入贵州的许多移民中,有一部分是从江西强迫随军服役而来的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性特点的移民集团,曾在贵阳、清镇一带居住。当时这一带正是彝人土司统治的水西地区的边缘,也正是汉人势力的前线。明末,土司势力削弱后,他们向西深入现织金、纳雍地方。
穿青人具有当时较高的农业技术,在土司经济没落过程中,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从土地剥削中产生地主阶级。另一方面,同时或稍后一些,不断地有许多外来的汉人,做官的或经商的,在这地区落籍,大多住在城市和街场。这些官僚和商人凭借政治和经济势力,霸占或收买土地、成为地主。
总结
贵州历史上的移民势力众多,包括军队、移民、土司等。他们共同推动了贵州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在“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等移民政策的推动下,贵州逐渐从一个蛮荒之地发展成为今天的经济、文化大省。谁才是真正的“移动力”之王?或许只有历史的长河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