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贵州省在移民扶贫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新举措,揭示它们如何改变贫困群众的命运。

一、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大山,开启新生活

1.1 搬迁规模与成果

“十三五”期间,贵州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192万贫困人口搬离偏远、贫穷的村庄,实现了全国搬迁规模最大、城镇化集中安置比例最高的省份。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1.2 就业扶持政策

贵州始终将就业增收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技能培训和培育帮扶车间等方式,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创业扶持。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贵州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96.38万人,就业率达96.1%,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二、零工市场: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2.1 零工市场的优势

以前,打零工靠运气,有时候举着牌子在路边等半天也接不到一单活。如今,贵州通过推动零工市场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延伸服务,为搬迁群众提供工作岗位、休息场所、维权服务,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2.2 零工市场的实践

威宁县将闲散务工人员聚集起来,逐步从出远门向家门口转变,实现零工市场网格化服务,帮助闲散务工人员、搬迁安置群众就近灵活就业。目前,威宁县闲散务工人员在零工市场登记已达5404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493人,搬迁劳动力1831人。

三、就业帮扶车间: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3.1 车间的优势

就业帮扶车间位于搬迁安置点附近,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车间内设有专业的岗前培训,不用担心技术问题。

3.2 车间的实践

贵州明确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10条措施,鼓励支持各地培育发展帮扶车间,吸纳难以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截至目前,帮扶车间共1437个,吸纳就业16.5万人,其中搬迁群众2.49万人。

四、产业帮扶:因地制宜,打造致富金钥匙

4.1 产业帮扶模式

中国平安与台江县人民政府在深圳签署了《保险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出全国保险行业内首个免息免担保的产业扶贫模式——台江模式。平安以贴息及贴费保证保险的形式,为万隆公司提供免息免担保的产业扶贫资金,探索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全周期的帮扶模式。

4.2 产业帮扶成果

万隆公司从零起步,成长为贵州省级农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公司年产值约1800万元,年产菌棒规模120万棒,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改变了当地农村的命运。

五、城乡融合: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5.1 城乡融合政策

贵州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动搬迁社区融入新型城镇化,不断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通过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5.2 城乡融合成果

学堂堡社区围绕当好移民红管家共建幸福学堂堡主题,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主阵地,全方位配套购物超市、公交站、幼儿园、中小学等服务设施,开通公交专线,实现医疗服务、低保转接、教育服务、就业引导、便捷出行等服务全覆盖。

六、结语

贵州移民扶贫新举措的实施,为贫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零工市场、就业帮扶车间、产业帮扶、城乡融合等政策,贵州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让更多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