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位于山东省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区。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保黄河安澜,国家兴建东平湖水库,使得24.5万群众成为移民,其中4.6万移民没有土地,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平县实施了一系列移民政策,帮助贫困家庭走上希望之路。

一、政策背景

  1. 移民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为保黄河安澜,国家兴建东平湖水库,24.5万群众成为移民,其中4.6万移民没有土地,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
  2. 政策实施:东平县借助国家移民避险解困政策,整合各项资源,对贫困移民开展精准扶贫。

二、移民政策详解

  1. 安置房建设:东平县规划投资35亿元、分三期建设18个新型社区,为无地移民提供安居之所。
  2. 产业扶贫:东平县发展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30个特色产业园,帮助移民群众增收。
  3. 生态旅游:东平县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倾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带动库区贫困群众致富。
  4. 公共服务:社区按照高标准建设,规划有学校、超市、卫生室、行政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5. 乡村旅游: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住宿、房子,避免各户各自经营,欺诈等行为出现。
  6. 文化旅游:依托优美的山水景观,东平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吸引中外游客。

三、政策效果

  1. 脱贫人口增加:仅2015年一年,脱贫人口就达到2.4万人。
  2. 生活条件改善:无地移民搬进整洁漂亮的新农村社区,住得下,还要住得好。
  3. 收入增加: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移民群众收入大幅提高。
  4. 社会稳定: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四、典型案例

  1. 东平街道塘坊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如今这个村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原因就在于这些年村里积极引导村民走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的路子。
  2. 银山镇南堂子村:十几年前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而如今,该村却成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省级旅游特色村,年平均收入达3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

五、总结

东平县移民政策为贫困家庭提供了希望之路。通过安置房建设、产业扶贫、生态旅游、公共服务、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等手段,东平县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